关于量子计算机的一些整理(精心整理原创)

DRY!-geek~ DRY!-geek~     2022-08-30     171

关键词:

  首先祝贺中国在量子计算方面的突出进步。

  “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宣布,研究团队在去年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操纵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计算能力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 ”

 

  既然是超越了早期经典计算机,作为软件计算机方向的一只程序猿就不得不转头学习了解关于量子物理学的知识,遂整理一发,如有纰漏,欢迎指出 一起进步!

  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哈,谢!

 

在这篇博客(一)中我会详细的展示计算机走过的历程,从最早的机械式加减计数器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让我们一起回顾计算机走过的光辉岁月!。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史,个人认为计算机的历史要追溯到最早的机械计算机,机械计算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比古老的算盘已跨出了很大的一步,比计算尺也有了革命性的改进。

 

  1614 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42年,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他称“这种算术机器所进行的工作,比动物的行为更接近人类的思维”。这一思想对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是著名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的机械计算机。 帕斯卡1623年出生在法国一位数学家家庭,他三岁丧母,由担任着税务官的父亲拉扯他长大成人。从小,他就显示出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

帕斯卡帕斯卡
  少年帕斯卡对他的父亲一往情深,他每天都看着年迈的父亲费力地计算税率税款,很想帮助做点事,可又怕父亲不放心。于是,未来的科学家想到了为父亲制做一台可以计算税款的机器。
  19岁那年,他发明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
 
  帕斯卡的计算机是一种系列齿轮组成的装置,外形像一个长方盒子,用儿童玩具那种钥匙旋紧发条后才能转动,只能够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个“逢十进一”的进位问题。聪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种小爪子式的棘轮装置。当定位齿轮朝9转动时,棘爪便逐渐升高;一旦齿轮转到0,棘爪就“咔嚓”一声跌落下来,推动十位数的齿轮前进一档。
帕斯卡发明成功后,一连制作了50台这种被人称为“帕斯卡加法器”的计算机,现至少还有5台保存着。比如,在法国巴黎工艺学校、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帕斯卡计算机原型。据说在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也保存着两台铜制的复制品,是当年外国人送给慈僖太后的礼品,“老佛爷”哪里懂得它的奥妙,只把它当成了西方的洋玩具,藏在深宫里面。
 
  制作这台机器,帕斯卡花了3年时间。这台加法机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通过手工操作,来实现加、减运算的。机器中有一组轮子,每个轮子上刻着从0到9的10个数字。右边第一轮子上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字,第二个轮子上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字,依此类推。在两数相加时,先在加法机的轮子上拔出第一个数,再按照第二个数在相应的轮子上转动对应的数字,最后就会得到这两个数的和。如果某一位两个数字之和超过了10,加法机就会自动地通过齿进位。因为某一位的小轮转动了10个数字后,才迫使下一个小轮正好转动一个数字。计算所得的结果在加法机面板上的读数窗上显示,计算结束要把轮子逐个恢复到零位。      
  帕斯卡的加法机在法国引起了轰动。帕斯卡的加法机向人们揭示出:用一种纯粹机械的装置去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668 年:英国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年,著名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制成了第一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最后,机械式l计算机发展成为不久前还能见到的手摇或电动的台式计算机。
如图:

 

 

  莱布尼茨早年历经坎坷。当幸运之神降临之时,他获得了一次出使法国的机会。帕斯卡的故乡**臂膀接纳他,为他实现计算机器的夙愿创造了契机。在巴黎,他聘请到一些著名机械专家和能工巧匠协助工作,终于在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美的机械计算机。

  莱布尼茨发明的新型计算机约有1米长,内部安装了一系列齿轮机构,除了体积较大之外,基本原理继承于帕斯卡。不过,莱布尼茨技高一筹,他为计算机增添了一种名叫“步进轮”的装置。步进轮是一个有9个齿的长圆柱体,9个齿依次分布于圆柱表面;旁边另有个小齿轮可以沿着轴向移动,以便逐次与步进轮啮合。每当小齿轮转动一圈,步进轮可根据它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数,分别转动1/10、2/10圈……,直到9/10圈,这样一来,它就能够连续重复地做加法。

  稍熟悉电脑程序设计的人都知道,连续重复计算加法就是现代计算机做乘除运算采用的办法。莱布尼茨的计算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应俱全,也给其后风靡一时的手摇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不久,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莱布尼茨,又为计算机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设计思路。有人说,他的想法来自于东方中国。

  大约在公元1700年左右某天,友人送给他一幅从中国带来图画,名称叫做“八卦”,是宋朝人邵雍所摹绘的一张“易图”。莱布尼茨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八卦的每一卦象,发现它们都由阳(—)和阴(--)两种符号组合而成。他挠有兴趣地把8种卦象颠来倒去排列组合,脑海中突然火花一闪──这不就是很有规律的二进制数字吗?若认为阳(—)是“1”,阴(--)是“0”,八卦恰好组成了二进制000到111共8个基本序数。正是在中国人睿智的启迪下,莱布尼茨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虽然莱布尼茨设计的计算机用的还是十进制,但他率先系统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直到今天,二进制数仍然左右着现代电脑的高速运算。

  帕斯卡的计算机经由莱布尼茨的改进之后,人们又给它装上电动机以驱动机器工作,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动计算机”,并且一直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才退出舞台。尽管帕斯卡与莱布尼茨的发明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但它们毕竟昭示着人类计算机史里的第一抹曙光。

 

 

  

 

(差分机一号,可以计算多项式的值,可以储存16位数,预计完工需要25,000个零件,重达4吨。这个图仅为整个设备的 1/7。)

 

  1671 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可达16位的计算工具。

  巴贝奇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后来,制造了一台小型计算机,能进行8位数的某些数学运算。1823年得到政府的支持,设计一台容量为20位数的计算机。它的制造要求有较高的机械工程技术。

  1822 年:英国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3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的设想,他所设计的分析机,引进了程序控制的概念。尽管由于当时技术上和工艺上的局限性,这种机器未能完成制造,但它的设计思想,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型。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 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 公司)借鉴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时间)。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创办了IBM 公司的前身。

  20世纪初期。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电器元件,并逐渐为计算工具所采用。

  电子计算机问世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渐渐处于从属位置。二者地位发生转化的时候,计算机也正式开始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此导致电子计算机正式问世。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国人Lee De Forest 发明电子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从此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诞生。

  192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由布什(Vannever Bush)领导的一个小组制造了第一台机械模拟式计算机。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内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制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论文 ,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 年:Bell 试验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9年 第一个现代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他是公认的计算机先驱,为今天大型机和小型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两位科学家莫齐利和艾克特借鉴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制成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并获得专利。但ENIAC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来源于阿塔纳索夫在此之前的设计:可重复使用的内存、逻辑电路、基于二进制运、用电容作存储器……有一位作家说:电子时代,只有他能与爱迪生媲美,是被人遗忘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多年来,人们都认定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但不少人引经论典,认为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贝利(Clifford Berry)发明的ABC计算机,才是真正的“鼻祖”。

后来,又有史料表明,英国于1943年就曾秘密制造出一台专用电子计算机,并在二战期间建立过殊荣。但这个传闻涉及到英国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这台名为“巨人”(colossus)的计算机主要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信息。不过,“巨人”对计算机的影响十分有限。首先,它不是通用计算机,只用于破译秘密情报;其次,它属于高级机密,直到战后几十年才露出真面目。

其讣告:

  阿塔纳索夫博士,91岁,1939年第一个发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人,因为此及其他一系列的发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95年6月15日因病逝于马里兰的家中。 他是公认的计算机先驱,为今天大型机和小型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两位科学家莫齐利和艾克特借鉴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制成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并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并获得专利。 但这个专利也引起了争论。阿塔纳索夫说:ENIAC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来源于他在这之前的设计,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这个设想,而这一念头在1935年就已萌发了。可重复使用的内存、逻辑电路、基于二进制运、用电容作存储器…… 在助手贝利的帮助下它们制作完成了一台原型机,虽然该机使用了机械时钟系统,但却是一台电子计算机。用两个旋转的鼓形装置来保持内存电荷,用穿孔纸带输入数据,首次使用了真空管,耗资1000美元。他们作了35页的制作手册,该手册的副本后来被作为诉讼的证据交给了律师。 在这期间莫齐利曾经与阿塔纳索夫有过一次会面,并参观了他们的机器,还详细阅读了手稿,并在他的家中住了几天,完全领会了计算机的设计思想,离开的时候还带走了手稿。……… 阿塔纳索夫极想进一步改进他的计算机,但二战爆发,他开始为美国军队工作……此时他设计制作的那台机器却被拆除了,多么可惜啊……这台机器现在已是公认的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祖!在为军队工作期间他的发明创造也非常多,有一位作家说:电子时代,只有他能与爱迪生媲美,是被人遗忘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1940 年1 月:Bell 实验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该机器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塔计算器(Curta Calculator)是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的Contina公司所发明的一款手摇式计算器,可以计算11位数字,是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算工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袖珍电子计算器所取代。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学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 ,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去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2年,又制成了采用继电器、速度更快的模拟式计算机。

 

关于继电器计算机会在一篇博客中单独详细介绍。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 英尺长 、5 吨重 、75万个零部件。该机使用了3304 个继电器,60 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 ,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Mark I 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后来命名为"Model Ⅱ Re-lay Calculator "的计算机。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它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 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4年,艾肯(HowardAiken)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赞助下领导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Mark I,实现了当年巴贝奇的设想。这台机器使用了三千多个继电器,故有继电器计算机之称。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 ,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 年,完成于1946 年,负责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吨,用了18000 个电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

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

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

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

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由

於吃电很凶,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高,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

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使用上极不方便。曾有人调侃

道:「只要那部机器可以连续运转五天,而没有一只真空管烧掉,发明人就要额

手称庆了。

021415.jpg (9244 bytes)
ENIAC使用的电子管

 

 

  

下面人类进入了晶体管时代: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因其体积大、能耗高、故障多、价格贵,从而制约了它的普及和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

1947 年:Bell 实验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发明了晶体

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 年:剑桥大学的Wilkes 和他的小组制成了一台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带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议建造的。

1950 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 发明了软磁盘 ,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 。由此开创了存储时代的新纪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设计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 。

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

1953 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这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7 年:IBM 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式打印机。

 

集成电路时代:

 

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价格 、减少了故障,但离用户的实际要求仍相距甚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性能更强、重量更轻、价格更低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集成电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高集成度不仅使计算机的体积得以减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从此,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创始人)的领导下,集成电路诞生,不久又发明了微处理器。但因为在发明微处理器时借鉴了日本公司的技术,所以日本对其专利不承认,因为日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过了30 年,日本才承认,这样日本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利润。但到2001 年,这个专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开始开发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语言 ,完成于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编程语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PDP-8 。

1964 年:IBM 发布PL/1 编程语言。

1964 年:发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 年:DEC 发布PDB-8小型计算机。

1965 年:摩尔定律发表,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每18 个月增加一倍,价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

struction Code)语言的开发。特别适合计算机教育和初学者使用,得以广泛推广。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苹果电脑公司大量采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 开发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开始开发PASCAL 语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几个朋友创办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组在MIT 开发了LOGO 语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Internet 的雏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块RAM 芯片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

1970 年:Forth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雏形ARPANet 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含2300 个晶体管,字长为4 位,时钟频率为108KHz,每秒执行6 万条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功能更强,体积更小。此时人们开始怀疑计算机能否继续缩小,特别是发热量问题能否解决。同时,人们开始探讨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

1972 年:C 语言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 系统的开发者之一Dennis Ritche。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特别受人喜爱。

1972 年:Hewlett-Packard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处理器。

1972 年:ARPANet 开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开序幕。

1973 年:街机游戏Pong 发布,得到广泛欢迎。发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创立者)。

1974 年:第一个具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CLIP-4 推出。

 

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在此之前,应该说计算机技术还是主要集中于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的发展。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技术障碍逐渐被突破。特别是在Intel 公司发布了其面向个人用户的微处理器8080 之后,这一浪潮终于汹涌澎湃起来,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如Stephen Jobs(史缔芬·乔布斯)、Bill Gates(比尔·盖茨)等 ,至今他们对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时段,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真正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发布其8 位微处理器芯片8080。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个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Altair 计算机上运行的BASIC 程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创办Microsoft 公司(现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软件公司)。3 年后就收入50 万美元,员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达28 亿美元,1 万名雇员。1981 年Microsoft为IBM 的PC 机开发操作系统,从此奠定了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领导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其Apple Ⅰ计算机。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发布其16 位微处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准16 位的8088 来满足市场对低价处理器的需要,并被IBM 的第一代PC 机所采用。该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为4.77MHz 、8MHz和10MHz,大约有300 条指令,集成了29000 个晶体管。

1979 年:低密软磁盘诞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个人计算机市场被苹果等电脑公司占有,决定开发自己的个人计算机 。为了尽快推出自己的产品,IBM 将大量工作交给第三方来完成(其中微软公司就承担了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 ,这同时也为微软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于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内存就足够DOS 尽情表演了",微软公司开发DOS 初期时说 。今天来听这句话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开始致力于图形用户界面、图标、菜单和定位设备(如鼠标)的研制 。结果研究成果为苹果所借鉴,而苹果电脑公司后来又指控微软剽窃了他们的设计,开发了Windows 系列软件。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1.0 和PC-DOS1.0 发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托开发DOS 操作系统,他

们从Tim Paterson 那里购买了一个叫86-DOS的程序并加以改进。由IBM 销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销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与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为止。最初的DOS 1.0

非常简陋,每张盘上只有一个根目录,不支持子目录,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观。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与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 推出并迅速占领市场之后,其最后一个版本命名为DOS 7.0 。

1982 年:基于TCP/IP 协议的Internet 初具规模。

1982 年2 月:80286 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B 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 万条指令、集成了13.4 万个晶体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机发布,增加了10MB 硬盘、128KB 内存、一个软驱、单色显示器、一台打印机、可以增加一个8087 数字协处理器。当时的价格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类似UNIX 分层目录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联网上有1000 多台主机运行。

1984 年底:Compaq 开始开发IDE 接口,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接口。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时钟频率达到33MHz 、可寻址1GB 内存 、每秒可执行600万条指令、集成了275000 个晶体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发布。该操作系统需要DOS 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苹果控告,该诉讼到1997 年8 月才终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3.5 英寸磁盘的系统,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发布。

1988 年:EISA 标准建立。

1989 年: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创立World Wide Web 雏形。通过超文本链接,新手也可以轻松上网浏览。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 的发展。

1989 年3 月:EIDE 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 的硬盘,能达到33.3MB/s 的传输速度,并被许多CD-ROM 所采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120 万个晶体管,其后继型号的时钟频率达到

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该标准要求处理器至少为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个光驱,至少150KB/sec 的传输率。

1991 年:ISA 标准发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发布。为了促进OS/2 的发展,Bill Gates 说DOS 5.0 是 DOS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标志着微软与IBM 在DOS 上合作的终结。

1992 年:Windows NT 发布,可寻址2GB 内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发布。

1993 年:Internet 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年:经典游戏Doom 发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300 多万个晶体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频率为60 ~

66MHz 、每秒钟执行1 亿条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标准2 发布,要求CD-ROM 传输率达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帧图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发布90 ~100MHz Pentium 处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Command&Conquer(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发布12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发布133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纯32 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95 发布。该操作系统大大不同于以前的版本 ,完全脱离MS-DOS,但为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发布,主频可达200MHz 、每秒可执行4.4 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发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 的浏览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发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处理器,集成了310 ~330 万个晶体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发布,修正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游戏软件发布,并带动3D图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发布Pentium MMX CPU,处理器的游戏和多媒体功能得到增强。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发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发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发布333MHz Pentium Ⅱ处理器,采用0.25 μm 工艺制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时减少了发热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发布,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发布K6-3 400MHz 处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发布,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用0.25μm 工艺制造,支持SSE多媒体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 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的Coppermine 芯片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内建2800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发布代号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处理器。新款Celeron 与老C eleron 处理器最显着的区别就在于采用了与新P Ⅲ处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样的FC-PGA封装方式,同时支持SSE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为其新款廉价处理器的商标,并以此准备在低端向Intel 发起更大的冲击,同时,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后的一个月间发布。

2000 年7 月:AMD 领先Intel 发布了1GHz 的Athlon 处理器,随后又发布了1.2GMHz Athlon 处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发布研发代号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处理器,管脚为423 或478 根,其芯

片内部集成了256KB 二级缓存,外频为400MHz,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 ,使用SSE2指令集,并整合了散热器,其主频从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发布用于笔记本电脑的Athlon 4 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0.18 微米工艺造,前端总线频率为200MHz,有256KB二级缓存和128KB一级缓存。

2001 年5 月21 日,VIA 发布C3 出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0.15 微米工艺制造(处理器核心仅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缓存(128KB一级缓存、64KB 二级缓存),并采用Socket 370 接口。支持133MHz 前端总线频率和3DNow!、MMX 多媒体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内存的P4芯片组P4X266 将大量出货。该芯片组的内存带宽达到4GB,是i850 的两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发布主频高达2GHz 的P4 处理器。每千片的批发价为562 美元。

 

 

机械模拟计算机:

  下面举一个例子展示关于计算机与机械控制的亲密关系:

  在军事方面,火控是极其复杂、高精准的数学游戏,传统的老式火炮是手工测量、计算、绘图,那么有了现代计算机之后,如何取代这些重人工、低精度的工作呢?

 机械模拟计算机在相当的时代里面充当了超精测绘员的角色。

 

  通常火控系统会用2台位置计算机,分别处理自舰和目标舰的运动量。其X和Y输出齿轮通过丝杆与绘图仪连接,能够自动绘制出自舰和目标的运动轨迹。 
围绕着这些核心部件工作的是各种齿轮构成的加法器(原理为差速齿轮)和指示钟(当然有些系统中用人工处理输入、输出)
一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IOWA级战列舰上所使用的火控系统核心还是这类机械模拟计算机。

距离积分器(用于把时间、速度和加速度参数转化为运动量参数) 

 

位置计算机


 

如果您愿意花几块钱请我喝杯茶的话,可以用手机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通过 支付宝 捐赠。我会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 
捐赠不显示捐赠者的个人信息,如需要,请注明您的联系方式) 
Thank you for your kindly donation!

 

 

量子计算算法学习资源整理

IBMQisiktTextbook:https://qiskit.org/textbook/preface.htmlUCBerkley’scurriculumforquantumcomputing: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y4y1U7PNIBMQuantumCloudResources:https://quantum-computing.ibm.com 查看详情

量子计算与编程系列

笔记以下整理了一些学习量子计算的笔记,其中包含使用IBMQiskit工具包进行python代码实现的细节,欢迎交流学习。QiskitIntroductionIBMQuantumComposerUseCaseQuantumStateCreatinganAdderCircuitSingleQubitGatesMultipleQubitsandEntangledStatesD 查看详情

关于java时间转换及计算的整理

 一直都想弄个自己的博客来秀一下,也是想记录一些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开始自己的博客生涯,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加油!话不多说,接触java不久,最近多次遇到时间的转换和计算,今天在此做个总结:1.Date类和Calen... 查看详情

[原创]关于正则表达式

最近笔试,遇到是很多关于正则表达式的问题。于是乎,就把自己学习的结合网上知识,整理整理。此处以javascript为例:JavaScript RegExp 对象  RegExp对象 正则表达式是描述字符模式的对象。 正则表达式用于对... 查看详情

关于dom的一些操作整理积累

varchils=s.childNodes; //得到s的全部子节点varpar=s.parentNode;  //得到s的父节点varns=s.nextSbiling;  //获得s的下一个兄弟节点varps=s.previousSbiling; //得到s的上一个兄弟节点varfc=s.firstChild;  / 查看详情

关于接口测试调试的一些总结整理

1.当请求接口返回值为404时,可以查看请求ip,port,address是否正确2.当请求接口返回值为406时,可以查看请求头是否设置了Accept,可以设置成:application/json,text/plain,/3.不同的接口可能使用的提交方式不一样,这时候信息头中的Content-T... 查看详情

关于树的简单整理

整理一些树的,基本的,简单的一些知识。先写一下关于树的定义,相关术语。树,父节点、子节点、子树、祖先、兄弟、根节点、叶节点、直径、路径、重心、直径、最近公共祖先、生成树、dfs序,树形dp等 1、最近公共祖... 查看详情

关于融合模型的一些简单整理(stackingblending)

目前,模型融合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包括Voting法、Stacking法以及Blending法。一、VotingVoting是模型融合策略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其融合过程不需要建立新的模型,只需要在单一模型的输出结果上完成融合。Vot... 查看详情

关于融合模型的一些简单整理(stackingblending)

目前,模型融合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包括Voting法、Stacking法以及Blending法。一、VotingVoting是模型融合策略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其融合过程不需要建立新的模型,只需要在单一模型的输出结果上完成融合。Vot... 查看详情

github使用整理——关于上传keil工程一些注意的点(代码片段)

git上传警告warning:LFwillbereplacedbyCRLF在上传keil工程时,会遇到warning:LFwillbereplacedbyCRLF警告;warning:LFwillbereplacedbyCRLFin<file-name>.Thefilewillhaveitsoriginallineendingsinyourworkingdirectory.同时下面这句 查看详情

关于restful一些注意事项,和自己整理的接口开发规范

https://blog.csdn.net/u013731455/article/details/56278168最近在研究restful,公司开发要使用,所以自己就去网上找了好些资料,并整理了一套公司开发的接口规范。当然,我也只是刚刚入坑。还不是很全面。但是这就是一个过程。一点点,... 查看详情

关于计算字符串长度的几种方法整理

方法一:[[email protected]~]#name="ruralhandsome"[[email protected]~]#echo$#name<==“$#parameter”获取变量长度14方法二:-L(--max-line-length)最大行的长度[[email protected]~]#echo$name|wc-L 查看详情

关于java基础面试题(小编自行整理)(代码片段)

1何为编程编程就是让计算机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就必须要将需解决的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告诉计算... 查看详情

flask关于request一些方法和属性的整理(持续更新)

1.flaskgetrawrequestdata(获取原始数据)可以使用 request.get_data() 获取未经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而不管内容类型。数据被缓存,随后可以访问request.data,request.json,请求如果你先访问request.data,它将会自动完成。调用带有... 查看详情

关于初级java面试问题的一些整理(部分转自他人)

  1、面向对象的特征有哪些方面      1.抽象:  抽象就是忽略一个主题中与当前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抽象并不打算了解全部问题,而只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暂... 查看详情

量子计算与编程系列

笔记以下整理了一些学习量子计算的笔记,其中包含使用IBMQiskit工具包进行python代码实现的细节,欢迎交流学习。QiskitIntroductionIBMQuantumComposerUseCaseQuantumStateCreatinganAdderCircuitSingleQubitGatesMultipleQubitsandEntangledStatesDeutsch-JozsaAl... 查看详情

关于kubernetes中资源限制的一些笔记整理(代码片段)

写在前面今天和小伙伴们分享K8s中pod资源限制的一些笔记博文内存涉及pod中通过request和limits实现资源的申请和限制理解不足小伙伴帮忙指正,生活加油_我们的痛苦来源于“夸父追日”一般的对“更好”的追求,也来自于... 查看详情

flask关于request一些方法和属性的整理(代码片段)

前提:基于纯后端服务,post请求(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1.获取未经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而不管内容类型,如果数据格式是json的,则取得的是json字符串,排序和请求参数一致c=request.get_data()2.将请求参数做了处理,得到的是字典格...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