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我不同意微软创新能力弱于谷歌(好多微软的内幕)

朝闻道 朝闻道     2022-08-10     818

关键词:

文/严冬雪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微软公司关联的最知名的中国人是张亚勤,曾经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后来去了百度,轰动一时。

大部分人不知道,微软公司最高级别的华人高管另有其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

每周五下午,沈向洋和其他10位微软高管会出现在会议室,开一个长达4小时的会议,讨论解决全球公司一周以来的所有关键问题,然后上报CEO。在微软内部,他们被称作“十一常委”,把握着这家巨头的步伐和走向。“十一常委”各有分工,沈向洋负责的是这家世界最知名软件公司的研发。

到今年,沈向洋已在微软工作20年。自博士毕业,他便一直在微软工作,成为其核心管理层唯一的大陆华人,也是美国科技行业职位最高的华人。

在学术圈,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Harry Shum。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Harry从全美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师从图灵奖获得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Raj Reddy。他的同门师兄还有李开复和洪小文,后者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现任院长。

沈向洋与张亚勤同年出生,一个13岁进大学,一个12岁上中科大。不过,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否认自己是天才,“你我都是普通人”,甚至笑称幸亏有研究称孩子智商主要遗传于妈妈,所以他不用背负压力。但他说,自己见过许多聪明到“刻骨铭心”的天才。

实际上,在和李开复、张亚勤一同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岁月里,他亲手带着一批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将科研这件事做得如鱼得水。2002年,他和所领导的图形图像组一战成名,在全球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让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学术界站稳脚跟。2004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评为“全球最火实验室”。

这是他们在办公室不舍昼夜、夜不归家拼来的结果。有一天,沈向洋和同事们正自嘲“忙成了狗”,前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路过听见,看了一眼这群胡子拉碴的理工男,说:“我看根本是猪狗不如。”众人爆笑。

后来,王坚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盟阿里巴巴。李开复、张亚勤等人在离开微软之后,也成为各自领域的领袖。作为留守者,沈向洋于2007年重回美国,并在2014年升任执行副总裁至今。

沈向洋习惯让员工直呼其英文名Harry,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极nice”。给实习生讲话时,他会用自己大学时期篮球场上“单手乔丹”的外号自黑来做开场。遇到员工恭维,他会即刻打断,提起他最近教了美国大使一个词“Mapi-ology”(马屁文化)。一个政党领袖曾教了他这个词,说弄了半天什么也没做成,只培养了一批人会Mapi-ology。说完这个故事,他与被调侃的员工一起大笑,恭维终止,议题继续。

随和是沈向洋待人的方式,而他实际的工作作风,则是另两个字:强悍。他会在凌晨5点就进入工作状态,回复记者的工作微信;也会在主持面试的最后一轮,两位面试者不分伯仲之际,干脆看看谁的饭量更大——因为“这行很苦,不强悍做不了”。

今年,沈向洋年满50岁。他最近的愿望之一,是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将曾经一起“猪狗不如”地干活打拼的那帮人聚起来,再提供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

比起散落全球的院友,还有一群同样绝顶聪明的大脑离沈向洋更近:他执掌的全球7所微软研究院。在过去15年间,全球权威性计算机国际大会上,微软研究院的得奖论文数量是全球第一,遥遥领先,其后才是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学。

1991年,第一所微软研究院,位于美国微软总部的雷蒙德研究院成立。其后20多年间,软件巨头用难以计数的支出建起了庞大的聪明人“库存”,网罗住超过1000名计算机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包括大量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得主。

“科研领域有很多天才,我很幸运见到了一些很聪明的人,刻骨铭心的聪明。”沈向洋说,他正在竭力尽量快、尽量广地“浅度学习”——微软研究院有很多方向,身居高位的沈向洋要对整个计算机科研发展有很好的大局观。为此,他需要不断大量地阅读交流学习,如海绵吸水,再抽丝剥茧。

这是一个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工作、被天才环绕的人,强悍、亲和、逻辑缜密、语速飞快,日程表排得爆满但仍然神采十足,你时常能感受到他内心青春似的激情。他说,对于公司来讲,年轻不光是年龄问题,还是心态问题。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正是如此。

以下是沈向洋的口述。

聪明人很多,但如果只是聪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为什么我会留在微软?告诉你我当年的那种激动。1996年,我加入美国微软研究院,那时我做图形学,图形学领域最牛的一个人叫Martin Newell,他做的一个茶壶的渲染,经典到任何图形学的演讲里一定有那个茶壶。

加入微软研究院以后,我发现他离我只隔着4个办公室,特别激动,当时就冲到外面给老婆打电话:“Martin Newell离我只有4个办公室!”因为我实在是非常敬仰他。他每天都穿同样的绿色毛衣,就像扎克伯格、乔布斯等人的作风——也许成功人士都是这样。

Martin Newell是超级天才,而我不是天才,你我都是普通人。微软研究院当然有天才,而且每一代都有聪明的人出来,所以不是一两个,而是有相当数量的聪明人。这些人表现得都很低调,而且各有各的聪明方式:一种是明面上的,就是什么题目都能快速解答;另一种聪明,是他能看出来什么东西能做成,并且沉得住气一年一年地去做。

比如王坚,非常独特的一个人,他原来是学工业心理学的,但是他非常热爱计算机。他想问题比较怪,能够想到其他人不会去想的思路,我跟他在一起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年轻一代则更多,比如周昆,最年轻的长江学者,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在是浙大的教授。他只有30多岁,属于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里面的杀手级人物,也是唯一一个在SIGGRAPH上发文比我多的人。他很强,非常强悍,非常聪明,因为做研究很苦,不够强悍扛不过去。我非常喜欢周昆。

我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叫刘彻,现在在谷歌。他来面试的时候,简历上写着: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千名小画家之一??我就问他:你一辈子有没有得过二等奖?他想了想,说还真的没有得过二等奖。我说,那这样子就像是我的学生了。跟他在一起,我向他学习。

聪明人很多,但如果只是聪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反而更喜欢一种能够后天培养出来的。我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王嘉平,他的本科是很普通的一所大学,宁波大学。有人向我引荐了他,他是真的聪明,最厉害的就是博士毕业论文被SIGGRAPH选中,当年还得到全国百佳博士论文奖,是那一年唯一一篇计算机类的。获奖以后,中科院计算机所请王嘉平给师弟师妹们做一些分享,他于是讲为什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可以做这么好的科研,怎么能写这么好的论文。

所以你看,一个好平台何等重要。不久前我回国跟大家说,我们亚洲研究院有两件事是非常值得骄傲的:第一是环境,我们这里的待遇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环境里有很多比自己更聪明的人;第二是自由,就是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

作为一家公司的科研负责人,我能够提供的也就是这两点。我当然希望中国其他的机构也能做到这样,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

最近,很多人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挖人,王嘉平也在不久前离开了微软,我觉得也很正常。如果外面有很好的机会,每个人就会去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我们办研究院一定要明白:这个机构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可以存在,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在里面。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直都有很好的状况。2014年,我们关闭了硅谷微软研究院,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背后当然有种种不便于对外解释的原因。这件事情对我个人的冲击也很大,因为一直以来我很自豪,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科研,也算是做得还行。结果,在我任上,却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看上去跟科研背道而驰的决定。

当时的硅谷研究院里,很多是理论计算机科研的专家,这些科学家的圈子非常团结。事情发生后,他们联合起来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我,质问怎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联名的人都是知名学者,很多也是我的朋友,他们的话我们当然要认真听。所以我向很多资深的教授请教,10天后,我回了一封信。

写那封信的时候,我压力很大。第一,我刚上任执掌微软的科研还不到一年时间,一家研究院就被关掉了;第二,我很尊重的老教授给我写信说这完全是一个错误。

最终,我在回信中情真意切地剖白:首先,解释整个公司的研发被砍掉了百分之多少,所以我们的部门同样也没有幸免、也不该幸免。其次,我承认关闭的决策是我做的,并且我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的决策,但是最终做了这个痛苦的选择,决定关掉硅谷研究院——迫于种种原因,只是我不能解释。

但是,我坚决强调的是:关掉这一家研究院,并不代表微软对“做研究”这件事情有任何的怀疑或动摇。在那封信的结尾,我引用了微软研究院创始人Rick Rashid博士的话,再次保证我们整体对“做研究”的这项承诺是永久的。信发出之后,事情基本上就平息了。

到今天,事情过去两年了,至少我自己觉得,微软研究院在各方面都比两年前更强了,不论是科研成果或是公司的影响力,我们对整个工业界的影响比以前更大了。Rick Rashid博士前几天刚刚宣布退休,我想自己对得住他的承诺。

我不同意微软创新能力弱于谷歌

谷歌在互联网领域是家伟大的公司,但就此评价微软创新能力弱于谷歌,我肯定是不同意的。

原因是我以及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谷歌,很多时候大家能够观察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以此形成对一家公司的印象。而我足够了解微软,我们总是很低调。谷歌的搜索当然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微软也有很多好东西,没必要放一起比。

小米手机本身好吗?它很成功,卖得很多,那就很好。还有人觉得论起成功,小米和华为都不算什么,最了不起是vivo和 OPPO。

其实,最了不起的就是各自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做研究很了不起:你不用担心别人如何,只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就可以了,只要不是抄别人的,你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一定要跟谷歌对比的话,从2007年开始负责Bing确实是我最痛苦的一段经历。当年,微软下定决心做Bing,砸了很多钱,公司的精锐部队都进去了。在微软的人才库中,我和萨提亚(Satya Nadella,微软现任CEO)都是战略预备队,被投到战场前方。我俩以前都不是做搜索的,2007年,萨提亚被任命负责Bing团队,我也被调离微软亚洲研究院,回到美国总部,成为Bing的首席科学家。

一旦从研究转向业务,就拉开了一场商业马拉松:做学问只是其中一部分,然后要做产品、市场、销售,最后还要赚够钱来做下一个(项目)。

这是一段很长的路,不像做科研一年就投稿一次,咬咬牙把论文弄完,你就可以放个假喘口气再继续。一旦开始商业马拉松,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今年卖了5000万台,明年卖了8000万台,后年只卖7000万台,大家就会觉得这个公司有问题,怎么只卖了7000万台?

这样的长跑途中,肯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够强悍。我喜欢的一些学生也是这样的,很多人比他们还聪明,为什么没有成就呢?因为不够狠。(要有成就)你就得咬牙,强悍地挺住继续。在Bing的7年时光,我也都靠此挺住,一路追着谷歌这样的对手跑起马拉松。

大概2013年,我快要从Bing团队退出的时候,我见到了拉里·佩奇(谷歌创始人)。我当然对他很敬仰,主动找他握手,再做自我介绍。然后他就笑笑说,Harry,你们做得还算不错(not too bad)——“not too bad”,这三个字是我在Bing打拼7年以来得到的最大表扬,比盖茨、鲍尔默给的肯定还重要。当然,这可能是句客套话,但顿时又让我激起一股勇气,让我知道这场搜索之仗终归还要继续。

如果往负面去想,在谷歌已经全面压制住搜索市场的时候,你还要硬着头皮去从头开始与之竞争,背负所有的压力干7年,这一定是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但是往正面想,一辈子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可以去学习?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能带着几千名兄弟跟谷歌打一仗?

我们至少没有落荒而逃。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要去打一仗,这一仗也不是你说要打的,但又是必须要打的,所以总得有人去,那就只有奋勇向前。

当初决定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去打搜索的仗,听起来是很重大的决定,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很多人想太多,但想太多就完蛋了。实际上,这么多年,微软在整体的产品布局里,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下定决心做Bing。

不光因为它现在已经站住脚了,Bing从去年开始就挣钱了,预计接下来每年还会保持30%的增速,我们已经有了超过40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数字都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而已。在Bing这件事上,真正最了不起的是,你一定要看世界的趋势。这几年发生的事情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出现了互联网,然后出现了移动互联网,接着就是云的诞生。公司一定要能看清这些事情的本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中最关键的就是搜索引擎。

一个搜索引擎对微软战略上的重要性,在于连接起以后所有人工智能的东西,就好像每一个Office的新版本都联系在一起。一切生产力相关的东西,不用搜索引擎连起来是不行的。比如你要知道有关世界的知识,可能会去看维基百科,如果没有搜索引擎,这件事情就非常难。更别说每天有海量新东西出来,很多事情是动态的,更需要相互连接。我们很幸运,Bing能够做得“还不错”,并坚持至今。

很多东西在一开始是看不透的,比如微软做手机,还有Windows对平板免费这件事,要早两年的话就会更成功。这些都是马后炮,在当时,面对那么多现有的业务,你很难看透。

一个人能干好一行就很了不起了

我很相信一句话,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人们常说我的兴趣是这个,但我在浪费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托词。谁都不知道这辈子到底适合做什么,那么多职业也不可能都做一遍。

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做哪一行,一定要(给自己)有正反馈,就是小表扬、小鼓励,不然很难继续下去。我的很多学生后来就不参加SIGGRAPH了,因为论文总是不中。最后杀出来的学员,都是夸出来的。我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叫孙健,他每年投两篇中两篇,最后一年投两篇中一篇就没兴趣了,从此就不参加了。

我现在已经很少做一线的事,但还是坚持看一些自己喜欢的课题。站在我这个位置,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学得快、学得广,因为微软研究院有很多方向,我必须对整个计算机科研发展有很好的大局观。

举个例子,两年半之前,我不知道量子计算是什么。现在,我个人的判断是10到15年以后,量子计算一定会应用开来。所以上星期,我们宣布成立微软量子计算部门,还调了一个公司副总裁专门负责这件事情。我们下定决心要进入这一行,这也是我过去这段时间学习思考得出的结论。

从整个业界来讲,现在开始也要对量子计算这件事情充分重视。不是说量子计算机马上就能出来,也不是说它马上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大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这是一定要去做的事情。

怎样去学习,从而做出决策?你必须要学得很广、理解得很快。个中诀窍没有别的,就是硬干!你必须多读东西,所以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阅读能力。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就是盖茨。他有句话,叫ferocious reader,读得很凶猛。

一年半前,跟盖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我问他一年读多少本书?他说70本,平时平均一个星期读一本,暑假和过年的时候还有reading week用来读书,那段时间他就会读十来本,所以一年能读70本书。

他能读70本,我们至少要能读个7本、10本吧。实际上,我一年大概能读10来本书,至于论文就看得非常多了。我现在管研究院,负责公司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快速学习。有很多组在他们的领域已经做得很深了,但是要深入浅出地向我讲明白,于是我就很幸运地能学到很多东西。每周,我专门有两小时做Technology Review,去了解不同的课题。最近我决定主抓人工智能,于是接下来每周都会用两个小时去专门审视人工智能的所有方面。

所以,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哪怕那件事你本身没有兴趣,也要去做,就是我讲的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人们喜欢谈“深度学习”,那是对机器的,放在人身上都是瞎忽悠,没几个人真能做到。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浅度学习,你不可能对什么东西都有深度理解,一个人能干好一行就很了不起了。

快速浅度学习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真正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不仅对于高管,对于其他所有人也都需要。就好像一个学生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很好,他有两门课很好,就很了不起了,如果第三门也很好,那就非常了不起了。但是这样最多也就能保持到高中,再到大学就不可能了。上帝很公平,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同时专注太多东西,但至少可以对很多东西保持一定了解。

最终到底选择哪些事,有可能只是看当时的风怎么吹,我们其实大都是风口上的猪。比如当初我在专业上选择计算机,完全是偶然的。高考填志愿时,我父亲回到家,拿了份《参考消息》,说你应该报计算机,报纸上说有个东西叫计算机。那是1980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结果我本科还没学到计算机专业,后来去了卡内基梅隆计算机学院,又进了微软,才算是入了行。

能够创造潮流、引领潮流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应该学习的是发现潮流、赶上潮流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你去问那些真正引领了潮流的人,为什么能够引领,他也讲不出来,往往是人去配合环境。

永远不能失去危机感

从小到大,其实我一直是想当大学教授的。现在在企业里,也许年纪大了,退休后应该去做个小学校长。因为那时候做科研已经做不动了,在公司待着,决策推出来是错的,程序编出来有很多BUG。那你总得想想,一辈子这么多的经验,怎么样能传授给下一代?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做贡献的地方。

可能因为在教师家庭长大,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充满着敬仰的。人类的进化发展,其实都是一代代人传承而来的。传承也是我们对下一代的义务。有些人像我一样,能在一个位置上影响到一大批学生,我觉得很幸运,很自豪的就是一辈子带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

怎样带出优秀学生?具体到公司里,就是所谓人才观。曾经,我确实有些想法,比如所谓“三好学生”——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或者有前两好也就够了,态度可以培养。到后来,我觉得每个学生还是不一样。做一流科研,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悟性,有些人突然就悟了,有些人弄了半天也不悟,突然一悟又非常强。

后来我跟人开玩笑,说收学生就像生孩子,收了就得培养出来,不能塞回去。有一次我跟太太讨论怎样培养孩子,很头大,想来想去也没什么高招。我们是相对富裕的家庭,孩子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不像我们小时候在乡下长大,是完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

最终我们觉得,可能只有两件事情是比较重要的:第一就是正直、诚实,首要还是教会小孩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就是勤奋,要孩子明白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努力刻苦争取到。

对待人才也一样。你考察一个人,他能在微软通过三轮面试,IQ肯定都没有太大问题,你就要看看这个人有没有一种自己想努力向上的精神。我喜欢学生和员工保持一种饥饿感,这个很重要,这样他才能不断地保持向前的动力。

有一年,我在SIGGRAPH上出了非常多的文章,一个在美国做教授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开玩笑说我中了这么多篇,别人会恨我的。放下电话,我想,为什么我们还这么努力呢?可能因为我们是中国最后一代吃不饱饭的,永远有一种危机感和饥饿感,而一个人永远不能失去危机感。

那时候我想,也许微软真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不很努力拼命做科研的话,过两天也许就没有你了。结果还真的这样,接完电话过了几天,我就被赶出研究院去做产品(进入Bing团队)了。

回到美国做产品后,我发现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就是people bring people。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才是聚拢人才的不二法门,一个行业大牛在这里,你能跟他学几招就很了不起。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还在快速成长期,非常希望能跟身边的人学习、吸收很多东西,大家找工作时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环境。

所以,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打造这样一个环境,让大家觉得来这里能够学习更多东西,事业更上一层楼,甚至有人跟你一起合作,提供充足的资源,让你做更大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创新就会被颠覆

任何一个单位永远都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这也是我很喜欢大学的原因。大学里的平均年龄是一个常数,一届人年纪长大了,又换了一届,新人进来又是这个平均年龄,非常了不起。

对于公司来讲,年轻不光是年龄问题,还是心态问题。我非常喜欢我们CEO讲的Growth Mindset(成长心态),他说不要老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而是说什么东西我都可以再学习,前者叫做knower,后者叫learner。

所谓老了,就是人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公司,就出问题了。我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必须要“忽悠”大家去创新。我一直在跟公司领导层尤其是高级领导层讲这样一个概念:你一定会被颠覆掉,不论成功的公司或产品,所有东西都一定会被颠覆掉,或者被别人颠覆,或者被自己。就像所有纪录都是用来被破掉的,是一样的道理。

具体到公司层面,我们永远要想,Windows这么成功了,Office仍然很成功,但是如果我们不创新就会被颠覆。竞争对手有很多了不起的产品,我们真正有希望成功的地方,可能一是对方创新不够,或者走了一条错路;二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做得很好。

这种想法,对于站在现在位置的我当然是比较容易,但是具体到产品线的人,他们光是把产品做好就很了不起了,根本没有精力、时间去想那么多。所以我们之间一定要多做交流,公司有研究院的好处也体现在这里:有一批人不断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然后带领其他人。

在微软,特别是和研究院有关的事情,我们跟不同的产品部门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产品部门,都有非常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微软,几乎所有产品设计过程当中,都会主动邀请微软研究院的同事参与其中,让他们一起想想能颠覆的地方在哪里。比如要用到语音的话,研究院的人可以告诉产品部门3年以后语音能做到什么地步,这些需要真正懂技术的人帮你解答。

我们也设立了相关机制,以确保领导层知道做出了什么新东西。比如每年有专门向“十一常委”做的汇报,指出那些最有可能颠覆的东西,让领导了解情况,而后做决策。

我们和比尔(盖茨)也经常见,他跟我们讨论的都是比较技术的问题。他今年60岁,身体很好,脑子很清楚,还老在修理我们,经常就产品的方向、路线和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他觉得很多东西我们做得不够好,要求比较高。我也觉得自己不够狠,对手下的兄弟们要求很不严格。

很多时候,颠覆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商业模式。微软的首席经济师非常出名,他原来去了雅虎做首席经济师,然后到谷歌,最后被我挖过来。我跟他说,你在谷歌完全是浪费时间,他们根本不需要你,商业模式已经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你还是来微软吧,因为我们都不清楚。我们在转型,又换了新CEO,你应该来。现在,他的各种建模做得非常好,对公司有很多贡献。

这样的颠覆和创新,于我们而言关乎生死存亡。每个人都知道不创新就完蛋,要么产品不赚钱被关停;要么就是产品赚钱,不创新也不行。资本主义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定有人跟你竞争。

有人说微软研究院一直在做不计产出的研究,这是一种误读。实际上,从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就一直强调两件事情对公司非常重要:其一就是要把计算机科研做到极致;另一个就是要尽快地把科技转化到微软的产品当中。

到了最近,除了前述两点,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公司在转型,整个高科技界比如软件、互联网都在一个新浪潮下。这正是研究院对公司、对行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时机。所以我加了第三点:颠覆技术,创造新的商业——因为前两点我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所以在最近两三年,我更鼓励大家注重这第三点。

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颠覆性技术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商业模式,对我们很多做研究的同事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我很有信心,因为微软研究院也有很多人对产品和市场很有感觉,又和很多的产品部门联系紧密。所以,微软最大、最近的转变,可能就会来自研究院。

王坚说,微软研究院像幼儿园,没什么用,但代表未来。这个只有一定道理,因为一开始成立的时候,没人知道我们能长多大,确实像孩子。但是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成熟到这个地步,已经有一些丰收的可能了。

 

http://www.donews.com/net/201610/2941381.shtm

小爱同学与小冰将实现联合进步

在今天举行的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与微软的一项重要合作落地:元旦前,内置小米小爱同学的手机和已接入小爱开放平台的智能硬件设备,将具有“召唤小冰”的能力。这些设备包括小米全系列手机(内置V3.5或更高版... 查看详情

2022idea大会引领科技创新趋势沈向洋团队重磅发布低空经济白皮书

11月22日,2022IDEA大会在深圳顺利开幕。大会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和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指导,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nternationalDigitalEconomyAcademy,简称“IDEA研究院”)主办。... 查看详情

youarewhatyouwrite——沈向洋

title:Youarewhatyouwrite——沈向洋date:2018-02-2113:18:28tags:[随想,write]categories:个人文章---AreTwitter,PowerPoint,Facebook,Instagramandtextingerodingourabilitytothink?ThereisaChineseproverbthatsays“见文如见人,”whichliterallymeans“readingthedocumentisthesameasseeingtheauthor... 查看详情

旷视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去世,前辈一路走好!

...幸离世。孙剑博士1976年10月出生,今年45岁。他曾任微软亚研院首席研究员,此前两次获CVPR最佳论文奖。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就,是带领何恺明等人做出的残差网络ResNet。ResNet在2015年提出之后,拿下过ImageNet冠军&... 查看详情

微软亚研cv大牛王井东离职,或将加入百度

...锋网作者:青暮 据多位知情人士向雷锋网爆料,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大牛王井东已离职,或将加入百度。视觉计算组作为微软亚研的灵魂团队,陆续培养出了沈向洋、汤晓鸥、马毅、孙剑、何恺明等老中... 查看详情

突发!微软亚研cv大牛王井东离职,或将加入百度

...星标精彩内容不迷路据多位知情人士向雷锋网爆料,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大牛王井东已离职,或将加入百度。视觉计算组作为微软亚研的灵魂团队,陆续培养出了沈向洋、汤晓鸥、马毅、孙剑、何恺明等老中青... 查看详情

马毅沈向洋曹颖最新ai综述火了!耗时3月打造,网友:必读论文

...f01;耗时三个多月,联合神经科学家曹颖、计算机大牛沈向洋,协作完成。据本人描述,这篇论文是将他“过去五年的工作以及智能七十多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还表示:一生从未在一篇文章上花这么... 查看详情

msra院长周礼栋升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20年前加入微软,毕业于复旦

羿阁发自凹非寺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微软官方宣布新任命: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博士,升任为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从2002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微软,周礼栋已经在微软度过了20个年头。一路从研究员、首席研... 查看详情

中国日报与微软全球媒体云战略合作正式启动

今天(2016年9月21日),中国日报社与微软全球媒体云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日报副总编辑王浩,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兼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申元... 查看详情

近3年微软与谷歌的发展对比分析

   近3年微软与谷歌的发展对比分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微软和谷歌凭借这不断的创新已然成为当今全球科技公司的领头羊。位列世界500强的微软是一个相当具有经济与科技实力... 查看详情

18年后,张亚勤李开复王坚沈向洋洪小文等又干了件大事

650)this.width=650;"src="http://s2.51cto.com/wyfs02/M00/8A/49/wKiom1gsX26CdlitAAHg8UigDnk148.jpg-wh_500x0-wm_3-wmp_4-s_2513557738.jpg"title="五巨头1.jpg"alt="wKiom1gsX26CdlitAAHg8UigDnk148.jpg-wh_50"/>(上 查看详情

20多年前微软曾计划收购,任天堂嘲讽道:“笑死我了”

...,Xbox主机迎来20周年纪念。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微软大方晒出了一封当年公司副总裁写给任天堂高管的一封信,内容是说服对方同意被收购。20多年前,当微软准备发布第一代Xbox时,公司对他们缺少重磅游戏IP... 查看详情

2023microsoftazure中国区年度技术峰会开幕,数十项新服务加速数字化创新

...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创新加速演进的市场机遇,数十位微软明星讲师、技术专家、行业大咖围绕如何充分发掘Azure全球云基础设施的巨大潜力、融合数据智能深化业务创新,以及激活云原生平台的创新活力三大技术主题࿰... 查看详情

微软为什么总招人黑?

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科技公司非苹果、谷歌、微软莫属,苹果提供最高端最好用的智能手机,谷歌的手机系统安卓无处不在, 微软则是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商,只要使用电脑,就离不开微软,当然使用mac的用户除外。... 查看详情

前微软副总裁姚麒回归小冰,任首席技术官

...在刚刚,小冰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前微软副总裁、微软全球卓越工程师姚麒 (StevenYao),正式担任小冰公司首席技术官一职。加入小冰,姚麒要做什么?据了解,姚麒此次加入小冰࿰... 查看详情

突发!微软亚研cv大牛王井东离职,或将加入百度

...星标精彩内容不迷路据多位知情人士向雷锋网爆料,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大牛王井东已离职,或将加入百度。视觉计算组作为微软亚研的灵魂团队,陆续培养出了沈向洋、汤晓鸥、马毅、孙剑、何恺明等老中青... 查看详情

imaginecup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

一.介绍微软创新杯微博:http://blog.sina.com.cn/u/1733906825官方站点:https://www.microsoft.com/china/msdn/student/IC2015/dsjj.html  ImagineCup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生科技大赛。2003年创办以来,已... 查看详情

早报:微软公布下世代主机董明珠还不想退休

...技行业新鲜趣事早知道,今日份《科技早报》为君奉上。微软E3展前发布会结束,他们也为玩家带来了新主机。在今天凌晨刚刚结束的E3游戏大展上,微软正式公布了次世代主机“ProjectScarlett”。目前,这部主机还没有正式定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