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changwoo changwoo     2023-01-09     699

关键词:

 

 

“激荡十年”与“激荡三十年”的差别

 

《激荡十年》是一本关于记录2008~2018,中国十年企业改革史的书,它与前作《激荡三十年》相比,有一个很特别的不同。

 

当我们看改革开放前30年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说那是充满了诗意的30年,这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动的过程,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主题就是破旧立新,而这破坏本身是站在道德一边,具有正义性的。

 

在吴晓波的演讲中经常都能听到他诉说一件事情,90年代他在温州做采访,一位官员在酒醉之后曾对他说:“吴记者,一切的变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这让当时的吴晓波极其的震惊,后来他将此事写成报道,朱镕基总理为此还有一个批示,专门探讨这件事情。

 

而类似的事情在30年前比比皆是,因为违的这个法是计划经济之法,前30年的变革就是对计划经济不断突破的过程。当时,一切旧的秩序都是阻碍进步的枷锁,那段岁月充满了创世纪的特征,吴晓波用激越的文字,描述了万物的野蛮生长,即便是失败者也仍然那么迷人,能参与其中即是你的荣幸。尽管,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段极其陌生的过去。

 

那么,在写《激荡十年》的时候,吴晓波心中没有了这么多的快意江湖,我们看到的也是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

 

激荡30年中,希腊神话般的“诸神诞生”已经不再出现,遍地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了世俗的本意,少了体制突破的戏剧性,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了商业运行的主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感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诸神黄昏,理性的“科学时代”已经降临。

 

吴晓波他自己说,写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有两点:

 

  • 第一是写的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因为不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不知道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 第二,是这十年来所发生的很多景象,让我感到非常的陌生。

 

比方说中国的互联网界,像是诸如马云、马化腾,他们和吴晓波都算是同龄人,彼此之间多少也有些交集。这些人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商业界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激荡30年中,他们是冲破垄断、打破旧体制的主要力量;而在今天呢?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垄断的一部分。

 

在《激荡十年》年这本书中,吴晓波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令人们所感到的压迫和不适感,它既体现在社会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妥协,也体现在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当中这些的压迫和不适从何而来呢?或许,答案就在书名当中。

 

何为“水大鱼大”?

 

“水大鱼大”是对刚刚过去的十年最好的描述,这四个字像是一枚铅弹,击穿了遮蔽森林的迷雾,它出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去年吴晓波正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这十年。他带着这个问题去找了周教授。

 

作为中国经济最杰出的观察家,周其仁总是能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揭示出来,他就给了这四个字。“水大鱼大”,水指的就是中国经济环境,制度环境,而鱼指得就是中国企业。

 

  • 水有多大?

 

在过去的十年间,评论中国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应该就是“大国崛起”。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居于世界第二,制造业超过美国,广东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俄罗斯,上海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泰国。我们摩天大楼的数量占到了全球的7成,我们的互联网普及度世界最高,所有来中国旅游的欧洲人都对我们的4G网络羡慕不已。我们还拥有2.25亿的中产阶级,中国的消费者每年都要买走全球70%的奢侈品,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甚至就连中国大妈对于黄金的热爱,都构成了期货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 鱼有多大?

 

也是在过去十年之间,世界500强当中的中国企业,从35家激增到了115家,腾讯和阿里闯进了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传统的白色家电业,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世界第一;排名前十大全球房地产公司中,7家都来自中国;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前四名都是中国的。

 

另外,中国的商业投资界也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这十年间,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交的方式、购物的方式和接受日常服务的方式以及金融支付的方式,都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巨大改变。

 

那这不是很好吗?何来的压迫和不适呢?

 

周其仁口中的“水大鱼大”,所要描述的不仅仅是量的变化,不仅仅是要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了一点,或者企业规模扩大了一点,这仅仅只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中的一部分而已。

 

吴晓波在书中写到:大鱼的出现必然造成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的格局。“大水大鱼”所呈现出来的,是水和鱼对于自身壮大感受到的不适感,以及让其他人所感觉到的不安。

 

有人在警告新的垄断出现,有人提出了新的“中国威胁论”,也有人在羡慕大鱼肥美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预测着它的虚胖和死亡。甚至连大鱼自己,也对陡然发育的体量无法适应。

 

比方说,巨型央企的出现引发了新的争议,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与之携行的万亿级风险投资集团,对产业经济和公共社会的渗透和控制,都造成了新的惊恐和反弹。

 

这就是我们在过去十年所看到的景象,它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

 

那我们想问,大水和大鱼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定义呢?

 

如果说这里的水不好,中国的经济环境不好,不适合办企业,那115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是怎么来的呢?我们2.25亿中产阶级是怎么来的呢?没法解释。

 

那如果水很好,我们这里有最好的经商环境,是最适合赚钱的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鱼会非正常死亡?吴晓波所认识的很多的聪明人,都被他写进了他的《大败局》当中,即便到今天还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会非正常死亡?

 

今天很多的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之后选择了移民,2016年美国投资移民一共签了800个人,其中730多个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他们觉得不安全而要离开呢?这个问题,今天在很多人心中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激荡十年”的主要矛盾

 

在渐进式的中国变革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战略性的矛盾,吴晓波在新书中为我们总结了四个,是在最近十年才出现的新矛盾。

 

  • 第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在08年全球经融危机中,我国快速推出了四万亿振兴计划,率先冲出衰退低谷。但与此同时,这也固化了依靠投资来振兴经济的路径依赖,在日后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 第二个是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博弈。我们的中央集权制,构建起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框架,而所有关于市场化的争论都与此有关。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去年召开的十九大上,决策者都表达了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 第三个是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的制造产业长期都依赖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与价廉物美是划等号的。但是最近十年来,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井喷让人措手不及,它对供给侧造成了巨大的错配性压迫,转型升级的效率和代价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的未来。

     

  • 最后一个矛盾,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秩序之间需要调试。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一改之前三十年的“韬光养晦”,表现出了对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但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各国对于中国资本的羡慕与恐惧。

 

说到这里,我们稍微抬起头,简单看看国际上的局势,到2008的时候,全球化的浪潮已经高涨了整整六十年,但是在2008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改变了潮汐的方向,“反全球化”成为了新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增长在这段时间几乎陷于停滞,2016年的两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新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

 

而我们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处境似乎略显尴尬。我们似乎成了唯一一个仍然在全力推动全球化的超级大国,无论是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还是2014年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16年的G20峰会,都是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它们代表了我们的一贯立场和姿态,不过,有些时刻,我们确实是孤独的。

 

是世界更加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加需要世界呢?这是一个无解却又经常被提起的问题。在这背后,体现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情。

 

40年变革的原动力

 

纵观整个改革开放40年,沧海桑田。我们能走到这里,配得上“大国崛起”这四个字,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我们一定是做对了某些事情。换言之,中国的崛起存在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原动力,那么,它是什么呢?

 

吴晓波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把答案放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中国经济变革的原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

 

  • 第一,制度创新。在这40年当中,无数宏观制度、产业制度不断的被创造和设计。制度的变革一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但是中国的的制度创新,并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中国的制度创新建立在刚才我们说到的,一句荒诞又令人无奈的话上:“一切的变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或许,这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大鱼非正常死亡的最大原因。

     

  • 第二,容忍非均衡。78年改革伊始以后,每个人的都变得很躁动,有的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学,有的人开始倒卖磁带、墨镜、牛仔裤。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被翻了过来。

     

    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先了富起来,但是先富起来的并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文化、范了前科,处于社会边缘的人,那些投机倒把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给予外资集团超国民待遇,甚至对环境破坏的长期容忍,对农民工群体利益的剥夺,以及民营企业对现行法律的突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于非均衡的容忍。

     

  • 第三,规模效应,或者叫巨国效应。什么意思?就是人口红利。庞大的人口规模,无论是体现在产能、消费能力还是资本能力上,巨国效应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势能优势。

     

    比方说我们有庞大的互联网人口,今天有两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叫阿里、一个叫腾讯,他们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马云和马化腾成功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比身在硅谷、伦敦、巴黎和东京同时代的人更加聪明勤奋,而是因为他们在中国。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爆发,中国必然出现一两个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创始人叫马云、李云或者张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一定会出现。

     

  • 第四、技术破壁。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绕开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垒,从而在一个貌似固化的产业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今天中国很多的产业变革,比方说金融产业的变革、通讯产业的变革、媒体产业的变革,是制度变革带来的吗?不是的。所有的牌照,仍然牢牢地抓在有关部门手里。但是,因为有技术的革新,使得很多牌照变成了一张废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和微信,他们从头上越过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大力促进了公共舆论和思想市场的发展,还有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电子商务对于制造、流通和金融制造的再次改造。

     

    技术破壁与第一个原动力制度创新是相对应的,他们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迭代的重要能力保障。但是制度创新他总是有极大的反复性,它是可逆的。但是技术创新则是绝不可逆的。

 

以上我们所说的,近十年来出现的四个新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秩序的调试。还有纵观改革40年经济变革的四个原动力,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巨国效应和技术破壁。这四个矛盾和四个原动力,就是贯穿《激荡十年》全书所有事件的主线。

 

中国折叠

 

 介绍完了这些,我们再把目光收回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周围。

 

在2016年,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叫做《北京折叠》,这本小说很短,只有两万多字。它讲述了在三个不同的空间中,分别住着不同的人,第三个空间住着底层的蓝领,第二个空间住着中产白领,在第一个空间里的则掌握着权利和财富的精英。

 

这是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设定,在可以折叠的空间里,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宽,最终,人们在物理的意义上被完全隔绝。可以折叠的空间,第一个空间的精英们拥有更多的资源,甚至能使用更多的时间。真可谓是“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当我们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大国崛起的背后,整个社会也正在被折叠。

 

在过去的十年中,深圳市的房价从1万3,暴涨到了6万,北京金融街的写字楼,租金超过了曼哈顿。在整个大中华地区,10亿美元富豪人数为749人,超过了美国的552人。站在上海黄浦江的外滩边,眺望两岸的摩天大楼和璀璨灯光,我们发现,这里就是当今世界最最繁华和喧嚣的流动盛宴。

 

对财富的焦虑和阶层固化的恐惧,使得物质追求成为当代最显赫的“道德指数”。

 

中国每天有一万家新的创业公司注册诞生,它们中的90%会在18个月里失败。在淘宝平台上,活跃着600万名大大小小的卖家,他们不分昼夜地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了8000多家创业孵化器。在每一个星巴克咖啡店里,每天都有人开着电脑,热烈地讨论一个又一个稚嫩却野心勃勃的计划书。

 

而这样疯狂的财富运动,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也曾出现过,当时有人说:“美国普遍存在的极端商业活力,近乎疯狂的求富欲望,正是美国社会改善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说:“在人们高涨的,从未有过的消费热情背后,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从和冷漠,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什么都不相信,除了已经到手和即将到手的个人利益。”

 

他们究竟谁说得对,或者说得都对,又或者都不对。

 

今日中国变得更加壮观,却也更加扑朔迷离。

 

  • 我们曾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每一个人都在问,这部分人中包括我在内吗?

     

  • 我们曾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因为“抓老鼠”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伦理沦丧,已经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和身体,发展的代价成为新的社会命题,人们必须在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做出选择。

     

  • 我们曾说“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底不可及,早已没有石头可摸了。

 

换而言之,我们进入了一个失去共识的年代,或者说,旧的共识已经瓦解,而新的共识还未达成。

 

不过呢,就像狄更斯的那句话,用来描写任何时期都不会有问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智慧的时代,也是最愚蠢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思考这个时代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在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的人。”有的人在今天叹息着青春散场,而更多的人则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都还尚未命名。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刚才所述的很多内容,都出自《激荡十年》的前言,作者自己所写的前言,一定是整本书价值浓度最高的部分,《激荡十年》的前言自然也是写得异常精彩,它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出自德国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一句话,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大水之中,除了大鱼之外,还有同我们普通人一般的小鱼小虾,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一同回顾这似曾熟悉的十年,经由自己的记忆之路,去感知大水的流速与方向,这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因为感知它,是为了窥见自己未来命运的纵深。
 
 

书:《激荡三十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激荡三十年》零、前言《激荡三十年》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上)《激荡三十年》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下)《激荡三十年》三、改革开放伊始、邓公开国门《激荡三十年》四、改革第一将&mdash... 查看详情

y的十年职业生涯小结(2012-2022)

...道,这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十年,是这么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很少人能想到,iPhone和Android的横空出世,能掀起这么巨大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能给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浩劫不断的2008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书的记录是从2008年开始的,这一年真是发生了太多糟糕的事情,有些事情可以说在我们这些亲历者的心中都留下了巨大的悲恸。 天崩地裂 老天爷在一开年的时候,就用残酷方式考验了...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十治国能臣——铁腕总理立威

在《激荡三十年》中,如果我们要说谁在经济决策层影响了我们国家的话。那么我们讲两个人,前15年是邓小平。后15年是朱镕基。朱镕基从1991年进入中南海成为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成为国务院总理,2003年退休。在...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云计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为博主原创,首发于InfoQ微信公众号以及InfoQ中国网站,以万字篇幅系统地回顾了云计算技术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梳理解读了云计算产品的演变过程及背后逻辑,亦对未来云计算趋势进行了展望。现转刊于此,作为博客园&ldqu...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改革开放的上半场落幕—2012

 改革进入下半场 到了2012年,这一年的11月,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为习主席全党总书记,中国新的政治时代和经济时代到来。刚刚过去的胡温十年成绩单是: 中国GDP平均每年都保持了近两位数的... 查看详情

十年磨一剑我的十年it感言

...不觉10年过去了,有时候真要感叹一下人生到底有多少个十年,我不知道以后的我还做不做IT,但此时此刻只想记载这十年来的变化,一方面总结人生,另一方面方便后人借鉴,少走弯路。 1999年7月,父母买了第一台电脑给我... 查看详情

《我的十年图像生涯》—王郑耀(西安交通大学)

最近看王郑耀的《我的十年图像生涯》颇有感悟,在此把他的资料总结下参考:1.王郑耀《我的十年图像生涯》博客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sxyhelu/p/7054573.html里边有自己这十年的经历;2.王郑耀《数字图像的边缘检测》...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个体户——“傻子”年广久

之前我们聊了改革伊始的时候,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区蛇口和他的主人袁庚,聊了因为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产能和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还因为大量的农村人口因此从土地中益处,间接性的造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十邓公南巡,中国再起航

上期讲到了1988年物价闯关的失败。那么翻过年去,到了1989年元旦。全国上下都弥漫着阴郁的气氛,元旦当天《人民日报》在元旦献词里非同寻常的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全球哀鸿遍野,中国风景独好—2009

  上期说到,面对金融海啸,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年初的中央严厉调控,抑制经济过热。到年末时候的,连续5次降息,批准各城市地铁规划,提前下放3G牌照,减免汽车购置税等等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政...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八中国现代企业元年1984—“王石们”

在中国企业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南方看看。邓小平...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历史性超越下的恐惧与焦虑—2010

  超越日本 这一年,最令人振奋的事情应该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了41.3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想,提到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会有一声长叹。这是一个令人无限感慨的... 查看详情

我的十年图像生涯

我的十年图像生涯王郑耀 技术总监上海易渊图像西安交通大学       前一段时间看到李开复老师的微薄上转发的一个微薄://@王利芬: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第一有很大一部分是惯性使... 查看详情

《激荡十年》七玲珑初开百子待落—2013

 风云突变 到了2013年,这一年的故事要从一个叫做孟凯的饭店老板说起。这个孟凯呢,很有可能是全中国第一个意识到风云突变的企业家,为什么呢?这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敏锐的政治嗅觉,而是因为他的饭店突然...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十中外合资——上海市长与上海大众

在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再度扬帆起航。但是,1993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在民间,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投机倒把”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乡镇经济如火如荼,资本市场作为现代化市场经...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七国企难破局—“裁缝神话”步鑫生

前面,回顾了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和意料之外的民营经济的意外崛起。但是,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改革的主题就被放在开放前面,中央其实是想改什么呢?当意识到600亿引资计划无法使实现的第一时间,中央就迅速改变了战略,开... 查看详情

《激荡三十年》十改革深水区——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上一期我们讲了,朱镕基上任之后,便以霹雳手段整顿经济秩序,他采用银行注资周转、政府直接干预和媒体公共监督的方式,解决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难题,快刀斩乱麻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随即他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查看详情